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首页 > 政务信息

天路铸传奇——湖南省吉茶高速公路建设纪实

2012年04月05日 00:00 来源:中国交通频道 作者:w3277 转载

  2012年3月31日,在湘西的历史中,无疑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这一天,湖南省吉茶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中的湘西儿女打开了一条发展大通道。

   时光追溯至2007年年底。随着省委省政府一声令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多名建设者迅速集结湘西。他们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以“科学创新、精细管理”为理念,安全和质量并重,为致力于打造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环保之路、民生之路而披星戴月、栉风沐雨,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战略意义:大道纵横 开辟出湘西连通外界的发展大通道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角,是湘、黔、鄂、渝四省市边境相接处,作为云贵高原云雾山的东延部分,绵延10万平方公里的武陵山脉将其紧紧包裹,成就了千年湘西的厚重神秘,也将湘西人民与现代文明生生隔阻,留下了封闭、落后的现状。走出大山,走向外界,改变封闭与落后,成为湘西各族儿女的热切期盼。

  上世纪30年代,湘川公路建成,这段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的险峻公路,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衔接粤汉、湘桂,通往重庆、四川的惟一通道,曾担负伟大历史使命。驰名中外的矮寨天险,就是指这一段垂直高差440米,水平距离不到100米,自下而上经13处弯道始达坡顶的盘山公路。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落后的交通对湘西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极大阻碍,面对湘西人民对改变封闭现状的热切期盼,在连绵不绝的湘西大山中开辟一条经济、快速、大能力、全天候的运输通道,成为包括湘西人民在内的所有湖湘儿女的共同愿望。

  终于,作为国家高速公路网8条西部公路大通道之一——长沙至重庆公路通道中的一段,吉茶高速公路规划应运而生。它的建设,将加强湖南与重庆的经济联系,助推西部大开发战略,武陵山区经济也将因此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在吉茶高速即将通车之时,翻开地图,一条从土家苗寨悄然而过的发展大通道,从南到北,从边疆到沿海,将永久性地镶嵌在中国西南角的版图上。

质量管理: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打造百年工程

  在无数到访的游人赞叹湘西美景“足以使最富于浪漫的人也叹为观止”时,这些美景对吉茶高速公路建设者们来说,意味着地质地形复杂、桥隧比高、气候条件恶劣、交通运输不便,施工难度大。“吉茶高速属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沿线溶洞、溶槽、裂隙多,为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湖南省吉茶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作为湖南省第一条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高速公路项目,如何保障百年质量,为湖南乃至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成为了所有建设者奋力追求的目标。

  自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吉茶高速的时刻狠抓工程质量,专门编写了《湖南省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精细化施工管理手册》,建立了一整套高速公路精细化施工管理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措施,严格按照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和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标准化要求,建设了功能齐全的业主中心试验室,并督促监理处和承包人建立了标准一致的工地试验室,更好地实现了业主的管理意图,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准确及时的质量数据。同时,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矮寨大桥的一些特殊构件如索夹、吊索以及钢桁梁质量进行了第三方检测,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对矮寨大桥及几座大型的刚构桥进行监控。

在建设中,吉茶高速突出了精细化施工管理,注重了技术创新及应用,在省内首次采用了大型沥青混凝土集料水洗设备,对路面集料进行水洗,引进了进口的大型加速加载仪进行沥青路面现场抗车辙试验。在探索新技术方面,矮寨大桥锚锭混凝土施工采用了防裂缝温控技术,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重力锚无裂缝;对桥梁预应力孔道压浆饱满度进行超声波阵列无破损检测,确保预应管道压浆饱满;在湖南省首次采用了superpave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在交通运输部印发《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实施方案》后,吉茶高速建设者按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了标准一致的预制梁场、混凝土拌和站、水稳拌和站、沥青混凝土拌和站,落实了工厂化生产要求,承包人集中生产水泥混凝土、工厂化加工钢筋、集中预制小型预制构件。为实现对钢筋混凝土工程钢筋间距、保护层厚度的有效控制,吉茶高速通过开展专项劳动竞赛活动,形成了“满、弯、垫、刚、卡”五字诀为要点的控制技术。吉茶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满”指改变原来的梅花绑扎为满扎,保证浇筑时钢筋不移位、不变形;“弯”指细铁丝绑扎扎头向工程实体内部方向弯折,不占用保护层空间;“垫”指根据工程实体不同部位确定垫块的种类和设置密度,保证垫块设置效果;“刚”指用规格(厚度)不小于6毫米的全新钢模和加强模板背肋和支撑来提高模板总体刚度,以保证模板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变形、不跑模;“卡”指钢筋卡位,通过标记法(底座标线、钢筋标点)和简易钢筋位器法来保证钢筋位置和间距的准确。

  此外,吉茶高速公路非常重视发挥监理的“工程质量守护神”作用,每月组织对监理日志进行检查评比,加强对监理工作质量的现场巡视,以《监理工作质量现场巡查信息反馈单》的形式迅速反馈施工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确保质量万无一失,吉茶高速对质量缺陷采取“零容忍”态度。对于不按程序施工的坚决停工整顿,对于内在质量不符合标准、外观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推到重来,绝不留情。

  【安全生产】分区管理探索安全机制 实现无安全事故和“零死亡”

  在2011年交通运输部召开的“平安工地”建设活动推进会上,来自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的代表发言,介绍了高速公路建设现场进行安全级别分区的做法,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交通运输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对高速公路建设现场安全级别进行分区,这一做法正是来自于吉茶高速公路建设现场。自2008年12月份以来,吉茶公司、总监办结合吉茶高速公路建设实际,认真研究“平安工地”创建策略,本着“抓基础、抓示范、抓关键”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重点围绕“安全制度建立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方案制定、审查和执行,劳动用工登记和岗前安全培训教育,隐患排查治理,施工场地总体布设、施工驻地建设、施工作业安全防护达标,安全专项费用落实和使用”六个方面深入开展平安工地和施工安全分区管理工作。

  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分区管理,成为了吉茶高速建设者们推进“平安工地”建设活动最有效的创举。根据施工安全危险等级,将施工区域分为红、黄、蓝、绿四种不同的安全管理区域,把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在相应的区域有针对性地强制性执行,其中,绿色区域主要是生活区,要求闲杂人员禁止入内,安全主要是防火防盗;蓝色区域是一般安全施工区,要求非施工人员严禁进入;黄色区域是危险施工区,要求非专业施工人员严禁入内;红色区域是高危施工区,要求非特殊施工人员严禁进入是安全分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吉茶公司分管安全的负责人介绍,由于这种方式直观、明了,在安全宣传和教育中,容易被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机手、技工以及周边群众理解和接受,增强了安全管理工作的群众基础。醒目的标志标牌则让过往行人更直观地认识到危险性,大大减少了误入工地和随意在作业区走动的现象,客观上强化了个体趋利避害的意识。严格的进出登记制度能不断提醒作业人员,促使其严格地按照操作规程作业,主观上对施工技术人员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安全大事,警钟长鸣。除创新实施施工安全分区管理外,吉茶高速还定期对各合同段各项安全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以克服三种错误心理(麻痹心理、麻木心理、慈悲心理),构建四种机制(工地管理长效机制、隐患治理长效机制、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应急救援长效机制)为重点,健全了安全技术交底制度、重大危险源登记销号等各项安全制度。对危险性较大的工程,吉茶高速制定了专门的安全方案,先后多次对全线特种设备和高墩高边坡支架的安全稳定性、高空作业的安全防护、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专项安全的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技术交底的执行情况等进行拉网式排查和治理。

  为进一步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吉茶公司、总监办要求各参建单位对所有工人统一造册登记,对各工区入场人员进行检查统计,做到了登记及时、信息准确,人员管控到位。对新进场人员,重点从安全生产知识、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及民风民俗教育,并按照有关规定签订“三不伤害公约”、“施工人员安全责任书”,不断强化一线工人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一系列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安全措施,为吉茶高速的安全施工架起了坚实可靠的防护栏,使安全始终处于可控状态,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最终实现无安全事故和“零死亡”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为山区高速公路安全生产管理树立了新的标杆。  

【科技创新】敢为人先 矮寨特大悬索桥创造四个“世界第一”

  在推动工程顺利实施的同时,吉茶高速秉承“敢为人先”的精神,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取得诸多突破,让安卧于群山中的吉茶高速凝结了许多“中国创造”。

  在建设中,面临复杂的地质地形、恶劣的气候条件、高标准的技术要求,吉茶高速公路建设者结合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实际,本着“以创新促建设,以科技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注重加大科技研究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换使用,通过攻坚克难,成功解决了建设中的诸多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工程质量水平,为吉茶高速公路建设优质快速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为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吉茶公司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致力于新科技的研究运用。吉茶高速公路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沿线河流很少,地材资源特别是河砂资源十分缺乏,高标号混凝土工程所需河砂需要从100公里以外的辰溪、沅陵等地远距离运输,大大增加了工程建设成本,也影响施工进度。为解决这一难题,吉茶公司组织专家及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攻关小组,专门突击“机制砂替代河砂在高标号混凝土中运用”。经过多次试验,成功获取了应用该技术的具体数据及工艺,顺利实现了技术攻关,通过检测,机制砂混凝土的质量均能达到标准,并相继在隧道、通涵附属工程、桥梁上构T梁C50混凝土及附属工程等领域广泛推广。目前,除在吉茶高速外,机制砂替代河砂已在湖南境内的几条高速公路建设中推广使用。

  3月中旬,吉茶高速公路通车之际,记者驱车来到湘西。远远望去,矮寨特大悬索桥跨越天险、置身山巅,雄伟而气派。而在吉茶高速建设者看来,最让他们骄傲和自豪的,是在艰难自然环境下,用智慧和心血所凝结而成的四个“世界第一”:作为吉茶高速的控制性工程,矮寨特大悬索桥主跨1176米,跨峡谷悬索桥创世界第一;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方案;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大桥原创的“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得到业界高度评价,开创了世界上的第五种桥梁架设工艺。

  按照设计,矮寨特大悬索桥是钢桁加劲梁单跨悬索桥,峡谷环境决定了传统的悬索桥主梁架设方案难以实施。在大江大河上建悬索桥,用船把钢桁梁运到桥面下方,垂直起吊就可以完成架设。但由于矮寨桥下是350多米的峡谷,没有运输条件,也没有其他可借鉴的方法。同时,采用传统的散拼法对钢桁梁进行拼装施工,工期长、劳动强度大、高空作业危险系数高。钢桁梁架设,一度成为建设者们最头疼的问题。

  2007年年底,在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的支持下,各路专家、院士汇聚湖南,围绕矮寨特大悬索桥钢桁梁架设的若干个方案展开多次论证。最终,矮寨特大悬索桥最终确定轨索滑移法进行运输拼装。美丽迷人的古老苗寨,世界上第五种悬索桥钢桁梁架设工艺在这里诞生。

  轨索滑移法,利用悬索桥的主缆和吊索的永久结构,作为施工阶段的支撑,在主缆上面、吊杆的下端,架设8根轨索,形成一个通道,把运梁小车挂在上面,让重达几百吨的钢桁梁以“坐缆车”的形式到达预定位置,实现拼装梁。

  矮寨特大悬索桥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对于桥面吊机拼装方案,轨索滑移法减少了钢桁梁的高空拼装作业,把钢桁梁拼装的工作全部放在陆地上,既可节省工期,又有利于保证施工安全及施工质量。”

  如今,雄伟气派的矮寨特大桥悬空而起,成为吉茶高速公路上的独特景致,也为美丽湘西树立了新地标。而随大桥一起树立的,是吉茶高速公路建设者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信心与决心,正是有了对创新的不懈追求,才让一项项新工艺、新技术,一件件新材料、新设备得以通过吉茶高速推广使用,为湖南乃至全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发挥助推作用。

【生态环保】最大限度保护环境 现代高速与湘西美景和谐相融
  
  古老文明的湘西,青山绿水相伴,自然风光优美,植被覆盖率高,生态资源丰富,被誉为野生动植物资源天然宝库和生物科研基因库。

  “最小程度的破坏,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强力度的恢复”,面对大自然赐予湘西人民的天然礼物,吉茶高速公路建设者庄严承诺。为兑现这一承诺,吉茶高速全线 牢固树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的理念,深入挖掘高速公路的自然内涵和文化内涵,在建设中融入环保、人文、景观、美学。在项目建设之初, 建设者就制定了水土保持工作目标,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根据工程的地理位置、走向、工程布局、施工特点,以及沿线的地 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明确了水土保持责任范围,做到“施工不流土,竣工不露土”。

  吉茶公司技术负责人介绍,在工程实施中,建设者 们注重保护沿线植被,隧道开挖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采用“零开挖”的方式进洞,尽量不扰动原有山体和破坏植被,最大限度的保护原生态。路基边坡防护严格控 制高边坡和大面积边坡,尽量放缓边坡坡度,避免出现面大、坡高的削皮式路堑边坡,同时用加密截水沟等有效措施避免小径流形成大的径流。

  在湘西的漫漫群山中,遍布着大大小小小的河流,犹如天然氧吧,为湘西的气候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气,也成就了湘西独特的自然风光。而这些河流,却为吉茶高 速的施工带来了极大不便,使吉茶高速桥隧比达到近40%。为确保大小河流不受破坏,吉茶高速在选定桥位和确定桥孔布置时,尽量不压缩河道,以确保洪水顺利 排泄、地面水顺利排除。桥梁工程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设置临时性沉淀池,使泥沙沉淀,并在沉淀池出水一侧设置土工布围栏,再次拦截泥沙,防止施工产生的泥沙 污染水体。

  在优美的天然环境中架设高速公路,如何让公路能够成为这迷人景色中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相融?在建设中,吉茶高速结合湘西的风光和风土人情,努力实现高速公路与湘西景观特色、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增强公路景观的多样性,体现不同的文化风情。

  在峒河岸边、矮寨公路奇观、天问台、兄弟河岸边等处,建设者通过对线路的局部抬高、放宽和高低错落等处理,充分利用紧急停车带,形成了多个可供司乘人员 休息观景的平台,在边坡防护绿化中,大量采用各种乔木进行搭配,并根据具体位置以及相应的生态系统类型选择植被,人工播种、引种植物以本地物种为主,尽量 选择抗逆性强、抗旱、耐热且多年生的品种,形成了美丽的路域风景线。

  不知不觉间,在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勾勒的湘西美景中,一条经人类巧夺天工所雕琢的现代高速,被悄悄放入其中。若干年后,公路成美景,美景融公路,留在行路人心里的,将是对迷人湘西实现古老与现代巧妙相接的又一番领悟。

   【和谐路地】坚持以民生为重 修通村公路10余条

  湘西是个多民族地区,千百年来,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在这里生产生活,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在这样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施工,如何处理好与当地不同民族同胞的关系,顺利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将高速公路建成发展路、致富路、友谊路、和谐路,考验着全体建设者的智慧。

  开工以来,吉茶公司、参建单位与工程所在区域的党委、政府一道,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耕地复垦以及支援当地发展等许多方面,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顺利推进工程进展的同时,与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吉茶高速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党委负责人介绍,在工程建设之初,为把建设高速公路的重要意义和征地拆迁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补偿政策宣传到乡、到村、到户,在湘西州委州政府的支持下,吉茶高速沿线各县市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悬挂横幅标语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让沿线群众积极支持高速公路建设,努力为高速公路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吉茶公司协调人员同地方各级协调指挥部工作人员及沿线各乡镇街道、村委协调干部进村入户,大力宣传吉茶高速公路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认真宣讲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的政策和依据。

  在征地拆迁工作中,湘西州人民政府及时下发了《吉茶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与办法》,为最大程度获得被拆迁者的支持和配合,州、县市坚持补偿政策和补偿标准公开,将补偿政策和补偿标准编印成册,发放到群众手中。补偿资金做到应补尽补,将核价测算结果张榜公布到村、组、户。出现遗漏和差错及时进行复核和纠正,不折不扣地落实和兑现补偿政策。同时,坚持严格按程序办事,做到了拆迁协议签订到村、到组、到户,补偿兑现到户,指定银行,以一户一折的方式,将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地发放到拆迁户手中。吉茶高速公路拆迁后无一人上访,无一例讼争。

  开工以来,吉茶高速的建设者始终坚持以民生为重,在各种涉及民生问题的处理中,通过共同协商,和谐共建,总是以群众利益为重。吉茶高速公路为沿线村民修通村公路10余条,机耕道50余条,改建水井10余口。在C2标段,建设者们将临时便桥改为永久性桥梁,解决了曙光、回光两村历史以来过河难的问题;在鹅梨坡、阳孟、排兄等地,建设者修通了村道,为村民摆脱了祖祖辈辈肩挑背驮的历史。

  弹指一挥间,通天大道已然铸成。曾经战天斗地的各种艰辛,都化作了今日雄伟壮丽的苗岭彩虹。汽车在公路上疾驰,山风在耳边呼啸,公路边坡上,新植的苗木已经发出嫩芽……

  湘西历史的新传奇,将从这里写起!

   相关链接:

  湖南省吉首至茶洞高速公路(简称吉茶高速公路)是国家高速公路重点规划的8条西部公路大通道之一——长沙至重庆公路通道中的一段,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包头至茂名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南省规划的“七纵九横”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茶高速公路起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府吉首市,与建成通车的常吉高速公路相接,止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边城”——花垣县茶洞镇,主线全长64.946公里、二级连接线0.687公里。全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共设有3个匝道收费站、1个主线收费站、1处服务区。

关键字: 吉茶高速 矮寨特大桥     责任编辑: 三宅一生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 QQ空间 百度贴吧 开心网 更多

看完新闻后您对该法规的评价是:

评论【全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