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02日 09:06 来源:国家发改委 作者:韩良 转载
邓小平同志在提出“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时,设计的改革思路是两条路线,一条是自下而上,一条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改革核心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十年的改革成就包括:围绕产权制度的农村改革、国企改革、非公经济改革;围绕交易制度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改革、价格机制改革;围绕分配制度的多种分配制度改革(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并存);围绕宏观经济调控制度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改革;围绕社会福利制度的教育改革、医疗卫生改革、社保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等。目前正值三十年改革成果总结期,主流媒体对上述改革的成果都给予了高度肯定。自上而下的改革核心是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党制度、行政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改革。这方面中央也做了许多尝试,比如朱镕基总理主持的行政体制改革,即国务院部委的合并等等。这一阶段最主要的成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政党制度,即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自下而上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针对的是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基础。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是政治体制改革,针对的是马克思所说的上层建筑。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果上层建筑不利于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就势在必行。但上层建筑改革难度极大,历史经验表明,上层建筑改革往往意味着一场革命。目前我国正处于各种矛盾凸现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胡锦涛总书记适时提出解放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个人认为,解放思想的核心是上层建筑改革,重点是政治体制改革。(同美国相比,我国初始政治体制设计有缺陷,如一党制、中央集权制不利于民主;各级政府领导班子、人大代表均非真正民选产生,人们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并不能真正代表人民意愿;行政主导的国家管理模式,缺少强有力的制衡机制;全党、全国人民思想高度统一不利于个人的思想自由和独立思考,缺乏诸子百家、新文化运动这类创造大师的环境等。因此,政治体制仍有浓重的封建色彩,反封建仍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和极其艰巨的任务,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因此我在此就不多论述,只就目前亟待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三项改革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税制改革
1、目前我国的税收制度
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收、支两项内容,收:包括税收和国债,支:包括政府购买(即公共支出:政府投资、政府消费)和转移支付。税收则是财政的基础。
我国税制的主要税种分为:行(为税)、商(品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5大类。在我国,商品税主要以货物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因此又称流转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和关税,在税源结构中最为重要。2007年,我国税收中增值税比例为31.2%,营业税比例为12.9%,关税比例为11.7%,消费税为4.5%,四项之和为60.3%。所得税比例为22.7%,是第二大税源。
1994年朱镕基总理主持的分税制改革,基本的设计思路是:(1)参考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税制,实行国、地税分开,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2)中央财政拿大头,地方财政拿小头,一则体现中央集权,二则集中财力办大事,三则调动地方发展经济积极性;(3)国税以流转税为主,适应数量型而非效益型的经济运转模式;(4)预计理想的税负比例(财政收入/GDP)为14-18%。
2、当前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负过高。2007年全国GDP 24.7万亿,财政收入5.13万亿,税负比例为20.7%。我曾和一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探讨过这一问题,他认为这一比例不高,理由是北欧、德国均在50%左右。我认为这一观点是不正确的。第一,北欧、德国是福利社会,高税负带来高保障,对中国没有参考意义。第二,国家财政有高额隐性收入,如国有企业未分配红利、国有资产增值、国有股转让利润等等。因此不能简单从财政收入判断国家在国民经济分配中所占的份额,而应分析国家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事实上,近几年国家对经济要素的占有比例不断提高,国民经济不是越来越私有化,而是越来越公有化。如目前储蓄存款比例,居民37%,为历史最低,政府为27%,企业为36%(以国企为主)。可见个人对货币资本的占有率很低,估计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率也不会大幅度高于此。由此推测,国家以各种方式持有的经济要素比例应在60%左右,其所真正占有的产出,即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也应在60%左右,这比北欧高得多。另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是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1990-2005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2%,2007年约为40%,(我国的劳动者报酬是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计算的),这也印证了国家占有GDP比重约60%的可靠性。在国有资本迅猛增长的同时,2006年中央政府又精心策划了股权分置改革,大小非纷纷解禁,上市流通,加之融资和再融资,至目前股市暴跌,个人投资损失惨重,但国企成为最大的赢家。最近国家又出台国企股票回购政策,高价卖出的股票被低价买回,国家获得了极其丰厚的利润,但没有在财政收入中体现。由此,三十年改革的红利又被国家大量收入囊中。
(2)税收增长过快。近10年来,GDP平均增幅10%左右,但财政收入平均增幅23%左右,去年达到了28%。2008年,预计GDP增长2.4万亿,而财政收入增长1.3万亿以上。长此以往,全国人民劳动创造的新增收益绝大部分被政府占有,生产的积极性将被彻底挫伤。因此在经济已经出现滞胀趋势的今天,减税已成为当务之急。税收增长永远快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以流转税为主要税种,它以货物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税收额由每次流转额和流转次数两个因素决定,而非终端产品产出额决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链条将不断延长,流转次数不断增加,税收增长肯定高于GDP 增速。
(3)分税制造成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国税、地税分税,中央、地方分灶吃饭,国税收入过高,造成国家财政很富有,去年财政支出比预算盈余3000亿。而地方政府入不敷出,只能依靠挪用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拆东补西,很多县、乡的基层财政上实际上已经破产。没有财政保障,民生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以长春为例,2007年全口径财政收入280亿,地方留用只有93亿,占33%;今年预计财政收入375亿,地方留用120亿,而今年城市建设预计投资就达105亿。
(4)分税制造成地方经济无序发展。由于分灶吃饭,地方政府为保证财源,只能各自为战,采用加大固定资产投资、铺摊子、上项目为主经济发展方式,全然不顾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是外延式和粗放型的,造成了区域内和区域间无序竞争,产业严重趋同化。由于缺乏统筹协调机制,许多大中城市都是以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钢铁、水泥、电力为主导产业,造成国民经济严重重化工化,全国产业布局混乱不堪,浪费了大量经济资源和自然资源,也使环境不断恶化。城市间如此,城市内也是如此。如长春市的各开发区,都在搞汽车和零部件产业,为了招商引资竞相压低地价,互相挖墙角。原本成立汽车产业开发区的目的是产业集聚,并将绿园区搞汽车零部件的小工业区划归汽开区,但绿园区随即成立了新的开发区,仍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业,使产业布局更加分散。
(5)流转税缩短企业生命周期。前面介绍过,目前我国流转水占总税负的比重为60.3%,其中最主要的是增值税和营业税,比重达44.1%。增值税和营业税的特点是以货物和劳务的流转额为课税对象,均不予企业利润挂钩,无论企业盈亏,都得按章纳税。企业经营有周期性,盈、平、亏交替出现,一旦企业经营陷入低谷,亏损也要纳税,而一般企业都没有大量的现金盈余用以度过困难期,这就在客观上加速了企业死亡(即使破产也要首先偿付税款),因此我国中小企业生命周期极短。沿海近期几万户中小企业破产,不但对生产力是极大的挫伤,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反观美国,也采用分税制,联邦税主要税种是所得税(个人、公司)和社会保障税,州税主要税种是销售税,地方税主要税种是财产税,企业亏损则不必交税,盈余后原亏损部分还可以以税抵扣税款,因此企业生命周期大大延长。这可能是美国经济长期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3、税制改革的方向
(1)减税。经济出现滞胀时,减税是国际通行做法。(里根执政后,从卡特手中接过了经济的烂摊子,求教于拉弗教授,拉弗即兴在餐桌上画了一条抛物线,说明了财政收入和税率的关系,这就是著名的“拉弗曲线”。由于减税可刺激供给,拉弗理论形成了著名的“供给学派”)。当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减税政策,如暂免征收个人证券交易资金利息税、暂免征收存款利息税、降低并单边征收股票交易印花税、暂免征收房屋交易印花税并降低契税等,但都没有涉及关键税种。(另外一个拉动经济反弹的办法是加薪,因为物价上涨后造成实际收入下降,加薪可以保持消费能力的稳定。同时,提高消费能力可以缓解出口增长放缓压力。另外,加薪可以提高收入预期,增加货币供给。这就是芝加哥学派的弗里德里曼的基本理论)。
(2)强制央企利润分红上缴中央财政(上市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过30%方可配股)。使隐性财政收入显性化,国企成果国民共享。
(3)借鉴美国经验,坚持分税制,但应扩大地方留成比例。
(4)改革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建立所得税为主的新税制。延长企业生命周期,鼓励企业和个人更多获利,把数量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质量型和效益性发展模式。
二、金融体制改革
1、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
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三大支柱是:国家规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核心是保持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金融属于货币政策范畴,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主要由银行和证券两部分组成,其中银行体系由银监会、央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开发、农发、进出口)、国有商业银行、非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信用社)组成。下面重点介绍央行。
央行的主要职责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人民币业务,包括货币发行、货币政策制定(包括官方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参与公开市场业务(买卖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供应),核心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二是外汇业务,包括汇率政策制定(官方汇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外汇管理(经常性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有条件兑换)、国家外汇储备的持有和经营,核心是维持合理汇率水平。
2、央行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特别是近一年多,央行在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可以说是昏着迭出,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1)外汇管理。第一步是采用浮动汇率。央行没有认识到我国国有经济占60%,远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这一事实,而是单纯依据巨额外汇储备,认为有能力抗拒波动,贸然采取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积极推行汇率市场化,盲目扩大浮动区间。由于监管不到位,国外游资大量涌入国内套利,造成人民币迅速升值,此举也正中西方国家之下怀(90年代初日本的教训就是西方国家逼迫日元迅速升值,造成日本经济长期陷入衰退)。第二步是放松外汇管制。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经常项目,主要包括贸易收支(货物)、劳务收支(服务)、转移收支(援助、捐赠);二是资本项目,主要包括长期资本、短期资本;三是结算、平衡项目(Balance)。我国的外汇管理原则是经常性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有条件兑换。但2006年下半年以来,无论对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都放宽了汇兑门槛,对其他非常规渠道流入的外汇更是完全失去管制,导致2007年至今,国家外汇储备增速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仅去年11月到今年11月,外汇储备就由1.3万亿增至1.9万亿美元(2007年一季度,外汇顺差1357亿美元,实际外汇储备净增2000亿,多出来的643亿不知从何而来,估计是为了稳定汇率在外汇市场上买入的)。央行增加外汇储备必须兑付人民币,这种人民币是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在流通中会发挥货币乘数效应(5)。因此增加6000亿美金外汇储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就增加20万亿人民币。这就直接导致了流动性过剩,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由此可见,这次通胀是外源性的。第三步是加大对外投资。由于本币升值,央行持有的外汇储备每天都在蒙受损失,估计汇改以来外汇储备汇率损失应在1万亿人民币左右。由于国内外汇需求不足,外汇储备无法贷出生息,处于净亏损状态,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选择购买美国国债和多种债券组合;二是成立国家投资公司(财政部管),投资黑石基金等金融产品;三是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做外汇自营(投资和理财),输出外汇;四是鼓励企业对外投资,特别是购买国外资源。结果时运不济,正赶上美国次债危机,到底损失多少无从知晓。只能从见诸报端的报道进行猜测:美国债券损失30%(美国国内平均损失率30%以上);国家投资公司资本金2000亿美金,估计至少损失200亿美金;中行净损失70亿美金以上,仅香港mini债券损失20亿人民币;中国平安保险因购买欧洲富通银行股份,净损失180亿,对赌澳洲铁矿的外汇杠杆交易使中信泰富损失155亿。美国公布7000亿美金的救市计划后,中国承诺再次购买美国国债帮助美国救市。因此,中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最大的买单者。
(2)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发生后,央行为收紧流动性、回笼货币、控制通胀,并没有针对引起过剩的外汇储备(外源)采取措施,而是采用了对国内金融市场“通杀”战略。首先是15次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最高达17.5%。问题是央行只是教条地看M0、M1、M2三个货币供应量数据,没有认识到这次流动性过剩是结构性的,是虚拟经济流动性过剩。因此采用的措施不仅没有有效收紧虚拟经济流动性,反而造成实体经济(企业)的建设改造资金和生产性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并最终导致下半年全国经济运行俯冲式下降。其次是调高利率。美联储多年的经验表明,利率是货币政策最有效的手段,但央行在利调节上忽然变得踌躇不前,2007年调高了6次,每次大都为0.27个百分点,政策导向十分不明确。特别是今年CPI高达8.8%时,央行在利率调节上根本没有作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结果是今年股市市值损失24万亿,相当于去年的GDP,居民储蓄存款实际利率始终为负值,居民财产大大缩水。
3、货币政策改革的方向
(1)强化浮动汇率管理,加强外汇管制,严把资产项目汇兑关,严厉打击非正规渠道外汇流入,减少不必要的外汇市场操作,以满足需要为前提,保持外汇储备稳定。(2)调整央行的人员结构,充实高端专业技术人才,让更多懂得国民经济和国际金融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3)加强对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国内经济的研究,提高货币政策、外汇管理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力,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要根据货币政策时滞性特点,提高汇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调节机制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以及与经济走势的适应性,既要学会调总量,更要懂得如何调结构。(4)加强对未来“通货紧缩”的研究和预防工作。前几天周小川指出:未来通货膨胀将会周期性出现,这显然对近期经济走势、国民财富状况、消费心理预期缺乏基本研究。明年二季度后,通缩出现的概率应远大于通胀。根据弗里德里曼的理论,通胀只是货币现象,但通缩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经济衰退,其治理难度远大于通胀。一旦出现通缩,国民经济将陷入长期低谷。
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1、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是吏制的核心内容。由于吴彦杰校长已经对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做了专题报告,因此基本情况就不多谈了。
无论国内国外,用错人的代价都是惨痛的。比如布什,本来民选选票比戈尔少,但由于美国采用“赢家通吃”的方式,即只要民选选票占优,州选举人票就全部属于赢家,最后历史上首次由联邦最高法院裁定,布什获胜。据美国研究,布什的智商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低的几位之一,因此领导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他明显力不从心。加之本人的个性和运气,自他上任以来,连续发生了911、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加州森林大火、飓风和新奥尔良洪水等,卸任在即又赶上金融危机。美国为布什这个“干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然布什也有其聪明之处,就是利用伊拉克战争绑架美国国民意志,使自己在二次竞选中获得了连任。
中国历朝历代对官吏的选拔任用都十分重视,也探索出了不少路子。但翻开中国泱泱五千年历史,奸臣、贪官误国比比皆是,忠臣、清官兴国则寥寥可数。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主要官吏都是 “钦点”,即由皇帝或重臣选定,而非“民选”,即由百姓推举而来。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官吏是由上级选定的,其胜任的概率就低。为什么?因为中国虽然人才济济,但上级官员视野有限,加之感情、品行等个人因素,选定之人恰是最优之人的概率极低。因此在中国,奥巴马是绝对没有机会成为继任总理的,因为现任总理布什对他既不熟悉也不喜欢,决不会用他。
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客观地说是历史上最好的,但仍没有逃脱“封建制”“钦点”式游戏规则。名义上是党管干部,实际上仍是党内几个关键的人管干部,尽管领导们素质极高,但毕竟视野有限,因此总是在小圈子、小范围内打转转,很难做到广纳贤才。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中国不缺人才,缺的是让人才脱颖而出的“民选”机制。就长春来说,个人认为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关键也在用人。目前我市的机构设置、工作流程都是比较健全的,但运行不畅、效率不高,关键是局、处级缺乏执行力。高素质的干部是有的,在座的各位都是,只是不在其位,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优秀干部得不到重用,组织部门选拔干部更要慎之又慎,不要提拔一批干部,挫伤绝大部分干部的积极性。
另外,当今世界是技术主导型的世界,对社会管理者的专业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试想如果央行官员不懂次贷、财政官员不懂隐性收入,发改官员不懂产业、环保官员不懂COD、技术监督官员不懂三聚氰胺,这样的管理会是怎样的水平。我坚决拥护高层官员以政治家为主,但专业部门和中下层官员还是应该以专家为主。现在的问题是上中下层全是政治家、战略家,都在谈思路,都要求别人抓落实,就是不知道具体工作怎么干,造成无功功率大,有功功率小,官僚机构内耗大,对外不做功。有很多高官对专业人才的看法有失偏颇,认为他们不懂政治、头脑简单、不堪大用,只能从事简单劳动。个人认为当今的自然科学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绝大部分规律,懂得自然科学很容易懂得社会科学,但懂得社会科学要想弄懂自然科学,还要颇费些功夫。“科学发展观”还要有懂得科学的人来践行。
2、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的思路
(1)完善民选制度。我既不赞成任人唯亲,也不赞成任人唯贤,因为这些都是身居高位者“钦点”式的游戏规则,是“凭赏”。这样选出的干部更多的是对上负责,很难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建立完善的选举体系,把自荐和民选有机结合,人才才能真正脱颖而出,人民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2)用人唯需,也就是根据岗位需要选拔专业人才。岗位不同,需要的人才也不同,不根据岗位需要和人才特长任用官员,往往所用非人,造成事业和人才双损失。未来干部职业化应该是大方向,所谓职业化,就是让专业人才从事专业管理。就长春而言,由于工作关系,主管市长或主管领导往往更了解下属的能力和业绩,但他们在干部选用上缺乏建议权,造成很多能力强、业绩好的专业干部无缘出现在主要领导视野里,始终积压在基层,丧失提拔机会。因此在干部选用应更多听取主管市长或主管领导意见,多给政府各专业部门的优秀人才创造机会。
评论【全部评论】
相关资讯
同类热点资讯
热门评价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