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16日 10:38 来源:国家发改委 作者:证券日报 转载
编者按:“限”作为去年的年度热字,其影响延伸到2012年:楼市限购、汽车限购、煤炭限产、菜市限价等等,这种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尽管推行限购限价限产政策会有些负面影响,但就我国经济大局来看,是在为经济深层次的调控争取时间,利大于弊,有利于经济稳健增长。
“限字令”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有人对限字令持争议态度,但“限字令”政策的陆续出台,至少告诉市场,不应低估政府调控的决心,这是中国稳定经济发展的有力措施之一。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中新情况也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稳增长?
“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的结构调整内容也很多,结构失调通常表现在投资过高、消费过低,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
近年来,受国际经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影像,伴随经济下滑,一些行业、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降,财政减收,就业压力增大,民生问题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及时预调微调,部署了“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指出,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占比太高,如果不将泡沫挤出,经济很难真正好转,也会影响“稳增长”任务。
近年来的楼市调控政策,限购令真正发挥了效力,让楼市走出了“越调越涨”的怪圈。到目前为止,本轮楼市调控持续两年之久,房价在这期间稳中有降,有的地方更是出现大幅下降,在通胀的背景下,所取得的调控成果更加明显。但是,楼市调控的长久之计并不能指望在限购不取消身上,势必要有一个更加长效的政策机制,来防止房价的大起大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月7日在江苏省常州市调研时强调,目前房地产市场调控仍然处在关键时期,调控任务还很艰巨,必须坚定不移做好调控工作,把抑制房地产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同时,抓紧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收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
除了楼市调控,汽车限购限号,同样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意在为城市道路控制汽车流量,缓解交通压力,未来政府有关部门拟在改进和提升交通管理的科学水平上多下功夫。
长期来看,管理层在各个领域“限字令”作为的行政命令只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政府更应该着手建立起基于服务型政府特点的调控体系,肩负起民生的责任,建立起更加全面的经济体系。
车市限牌
解拥堵 低碳经济全民参与
我国作为汽车消费第一大国,汽车保有量正呈现迅猛增加的态势,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带动了GDP的增长,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近日,广州市交委宣布将于7月1日零时起执行广州市中小客车限购政策,试行期为12个月。
目前为止,已经有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地实施了汽车限购的措施,采取了限购或者拍卖的形式,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环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限购措施的实施也影响了当地汽车行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北京自2011年开始实施小客车数量调控,至2011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98.4万辆,调控期间年机动车增长量为2010年的40%;而上海自1994年就已开始实施车辆总量控制,到2011年汽车拥有量仅约195万辆,汽车千人拥有量83辆仅为北京234辆的35%。
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北京从2010年12月23日开始实行小轿车的限购政策后,2011年8月1日又出台了老旧机动车的更新补贴办法。一个限制,一个促进,两项政策。限制政策使得我们北京新车的刚性需求受到了抑制,新车的销售是大幅地下降。
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汽车经销商的销售规模大幅下滑。统计显示,北京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313 .2亿元,同比减少360亿元,下降21.1%,影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下降7.1个百分点。
《北京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也显示,超过90%受访经销商去年上半年销量同比下滑,其中24 .3%的受访经销商销量下滑50%-70%,10.8%的受访经销商销量下滑70%以上;收入方面,接近80%的受访经销商上半年收入同比下滑,其中22 .2%的受访经销商收入下滑50%-70%,8 .3%的受访经销商收入下滑70%以上。
随着限购政策的出台,自主品牌销量确随着限购措施的出台呈现除了下降趋势。今年年初由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与中信证券联合发布的《北京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限购政策执行后,北京地区自主品牌销量下滑明显,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9.8%下降至去年上半年的10%。
自主品牌在限购以后困难挑战大于机遇。无论从整体总量的供给还是消费的升级,都使得自主品牌增量资源补充乏力,增长速度要低于存量客观的流失速度。自主品牌销量的变化新政前后能达到60%,自主品牌这种流失对于自主品牌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自从北京地区采取摇号限购政策之后,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呈现了明显下降的态势,对于这一政策来说,相比大品牌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受到了相当重的影响,市场份额也会逐渐减少。鼓励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急需在今后出台来保障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
限购措施的出台所导致的汽车销量下降已成为事实,而与限购政策相配套出台的以旧换新政策确提振了二手车市场,数据显示,北京二手车市场整个进入了逐步成熟的上行通道,限购之前新车和二手车交易比例是1比0.6,目前已经达到1比1.24,旧车超过新车销量,1-6月份,北京二手车累计交易了31万9千辆,同比去年增长了160%。今年上半年二手车累计成交量超过新车13.48%。二手车销量已经累计从去年6月份开始累计12个月超过新车销量。
颜景辉表示,以旧换新现在成为了北京汽车市场日常经营的非常重要的模式,促进了新旧车的对接和融合。新政还引发了北京汽车市场经营思路,市场结构,营销模式,资源渠道等等方面的调整、变化和更新,也推动了全国范围内资源的大流通,渠道大拓展。
煤市限产
调结构 能耗业优化转型
限产,主要在煤炭和钢铁产业之中。经济增速下滑、需求下降使得煤炭和钢材的价格一路走低。为了保价,各地、各公司变相出台限产措施。虽然这些限产措施是被动的,而且其目的比较明确是为了保价,但实际上,更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这是市场在发挥作用,利用价格杠杆引导变相限产,促进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
近日,海运煤炭网指数中心最新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报收为676元/吨,较前一期再次大幅下降26元/吨,较之年初的800元/吨已有124元/吨的降幅。
煤炭价格的暴跌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有的专家认为这次煤炭价格止跌的关键点在于限产。据了解,因为煤炭价格下降,山西、内蒙古、河南等省已变相出台限产措施。
在目前全球和国内经济形势下,煤炭产能过剩是比较明显。根据商务部网站公布的一组数据,截至6月27日,山西省煤炭企业库存1780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7%,比年初增长8.5%。而今年1-5月份山西全省煤炭外销量2.42亿吨,同比增长4.73%,增幅回落3.28个百分点。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整个煤炭行业不得不面对的大问题,及时推出限产政策将逐渐改变产能过剩局面。
但在山西,目前尚没有大型煤企作出限产的表态。不仅如此,以电煤为主的大同煤矿集团则依旧保持扩张,2012年,同煤集团计划投资303亿元,推进11座千万吨、5座500万吨、12座300万吨等大型矿井建设,目标是将煤炭产量提升到1.3亿吨。
与煤矿行业不同的是,钢铁产业限产令早在2009年就已经发出。
2009年5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全国各省市区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大型钢铁企业下发了《关于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紧急通报》(以下简称《紧急通报》),要求各地遏制钢铁产量过快增长的势头。
不过,近年来,钢业产业一直不景气,总体产能过剩。据统计,中国钢铁行业现在总体有9亿吨产能,但是产量是在7亿吨左右,加上现在经济下行,钢铁行业的压力很大。上市钢铁公司业绩普遍不好。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7月6日,钢铁板块已经有19家上市公司发布2012年中报业绩预警,显示预减、首亏、略减的上市公司占近七成。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多数钢铁公司积极转型。几个月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因为在市场上宣布养猪计划,引起轩然大波。日前,武钢又一次因为发展“副业”站到聚光灯下。在当下的钢铁企业中,武钢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曾经取得巨大成绩的中国钢铁行业已走到了一个岔路口。无论是煤炭行业,还是钢铁行业,希望能通过“限产”平衡市场供求关系,改变产能过剩现状。
菜市限价
抑通胀 引导市场合理预期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报告,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2% ,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0.8个百分点,创29个月来的新低。
对此,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近日表示,两大因素导致了CPI涨幅大幅回落 。其中一大因素就是包括农副产品等价格的大幅下跌。
实际上,从去年8月以来,许多商品的价格是逐渐下行,尤其是今年6月份达到了两年来的新低点。可见,我国从去年以来控物价的一系列措施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在去年,政府正为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而忧心重重。去年伊始,中国政府对通货膨胀即有警惕。年中,央行曾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拧紧货币投放的水龙头。然而,物价仍然不断上涨,7月份CPI甚至达到了6.5%的高位。农副产品飙涨,有些城市还采取了猪肉限价等临时政策。
对于控制物价,温家宝总理去年10月底在广西调研的时候就说过:“抑制物价首先要管好食品价格。第一,要保障供给。要在供需平衡上着手,特别要抓好农业生产,更加重视一些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重要农副产品的供应。第二,切实降低流通成本。第三,增加储备。第四,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落实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救助政策……调控物价的措施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市场。”
为此,全国部分城市积极采取临时调控价格的措施。值得注意的是,为保民生、稳物价,近两年福州在全国首推蔬菜“限价令”,福州省推出“平价商店”建设和“菜篮子”社区平价直通车,实施“农超对接”,并启动平价商店控价机制,让老百姓享受到了真真正正的实惠。
再比如,2011年,合肥的绝大多数超市里也多出个新柜台惠民菜专柜。这里的菜价都在每斤1元以下,而这背后是合肥市物价局通过与超市的对接,经过前期大量工作而推出的,当时暂定的品种数为最少5种。到了今年,合肥市的惠民菜品种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尚在演化中。去年,中国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数。在这种形势下,扩大内需成为必然之选,而扩大内需就要通过消费来拉动,与民生直接相关。因此,也可以说,扩大内需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关系到经济增长,更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
所幸的是,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之下,采取了一系列稳物价,改善民生的措施,并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效果。最新公布的6月份的CPI数据就是最好的说明。
而在实施最高限价的同时,政府部门还加大了农产品的供应,从而进一步的改善农产品的供求平衡。我国政府还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的供应。2012年2月,中央政府及时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该《意见》除了重点突出农业科技外,重点是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免除蔬菜批发和零售环节增值税,开展农产品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开展“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种价格稳定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楼市限购
保刚需 挤投机投资泡沫
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狂潮被限购击中了“命门”,虽然房价疯狂上涨的脚步就此停止,但限购政策本身却始终饱受争议。
有学者认为,“限购”用行政手段直接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中,是倒退,是限制消费者权利的行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是“限购”这个看上去不合情理的政策,彻底抑制住了房地产市场的疯狂生长。如果说限贷是“扬汤止沸”,那么,限购就是“釜底抽薪”。
将“限购”放置于整个宏观经济当中来看,它对房地产业的抑制,起到了经济内部平衡发展的效果。在今年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同时,中央也强调了“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基本精神。房地产调控政策仍然需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和贯彻,这既是中国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强大确实可以拉动经济前进,然而,在其他实体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房地产业的快速上涨只会造成经济畸形发展,短期内GDP的稳步提升,埋下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隐患。
另一方面,住房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助长了市场的看涨预期,既加大了住房市场泡沫,也助推了住房信贷资产泡沫。截至到2010年3季度我国主要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高达9.1万亿,占所有贷款余额的20.5%,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与银行稳定息息相关。高涨的房价会加剧我国的金融风险。
经济结构转型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过去十年间飞速发展的房地产业,是时候放缓脚步,助力其他产业快速发展。
持续的房地产调控,令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模式难以为继,面对巨额债务的沉重压力时,对调控政策进行微调,成为地方政府的首选。虽然中央屡次表态房地产调控方向绝不动摇,但是地方仍旧加快了微调的脚步。
虽然中央屡次强调房地产调控基调不改,投资、投机性需求仍被死死的挡在市场之外,但自住性的需求已经支撑起市场反弹。多地住宅库存仍然处于历史高位,去库存、回笼资金依旧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货币政策逐步宽松后,购房者对于房地产调控的期待依旧很高,观望的情绪虽然没有彻底扭转但已经淡化。
虽然房价过高确实对中国经济及民生造成了困难,但从长久来看,当经济结构转型完成,经济发展不再如此依赖房地产经纪,那么限购政策就会退出房地产市场。
“很多政策制定者搞不清楚这个概念,结果打压价格使价格越打越高,因为他只关注当前的刚性,没有关注未来的供给。人民的预期没有因为限购而改变,反而因为限购的政策而增强,导致预期更大,因为未来的需求会更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直言。
此外,限购并不能消除高房价的根源,只是一剂强力“退烧药”。一旦市场放开,房价出现报复性反弹,成为市场最为忧心的问题。毕竟,中国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迁徙规模增大和速度加快,市场对房价存在长期看涨预期,是这些造成了房价的持续走高。
简而言之,供求不平衡才是房价畸高的根源所在。从去年底开始,温家宝总理每一次强调房地产调控,都明确指出要增加房地产市场的有效供给。增加供给,根本是增加土地的供应,增加住宅楼盘的供应。
评论【全部评论】
相关资讯
同类热点资讯
热门评价排行